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曹操为什么要诛杀杨修?理由很简单,因为曹操知道杨修已经对他了如指掌,他有一些害怕。而杨修又不知道韬光养晦,只是一个劲地表现自己的聪明,到最后呢?聪明反丢了性命。
历史上有很多暗示的故事,比如范增在鸿门宴上举起玉佩暗示项羽要杀刘邦,项羽虽然看懂了,但是无动于衷。最后放过了刘邦,也为自己掘了墓。
看懂暗示的诀窍在于你必须对对方十分熟悉。作为下属,下属必须对自己的管理者十分熟悉,不仅要熟悉管理者的喜好,而且要熟悉管理者的语言和态度以及做事情的思路和方式。鲶鱼型人才应该有这种思路。
不要背负盛名,保持平常心态
在组织中,鲶鱼型人才往往拥有盛名,这并非是坏事可,但他如果拥有和自己地位不相符合的名声,那么他的麻烦就来了。
在上古时候,有些十分出名的隐士,他们名气很高,但又只想隐居,不想拥有什么政治地位,于是他们麻烦不断。
上古时,中原地区林木茂密,野兽很多,经常侵扰人类。后来有人发明了在树上构造木屋,从此人们在睡觉时就不必担心野兽的侵袭了。于是大家把这个人视作圣人,推戴他为部族首领,号称“有巢氏”,他的后代就是巢姓。巢父是尧帝在位时候的隐士,今山西洪洞人,他十分有名望,而且和当时的名士许由是十分要好的朋友。由于巢父的名望很高,于是尧帝年老时要把天下让给巢父,但巢父还是希望过着隐士的生活,于是不肯接受,尧帝无可奈何。他又听说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于是尧帝找到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而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同时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会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于是他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唐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于是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觉得自己作为良民可以,但绝对不能做高官,于是便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时巢父正好牵这牛走过河边,他问许由为什么洗耳朵,许由说:“尧叫我去做九州长,这种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来洗一洗。”巢父听了冷笑着说:“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之中,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故作清高,其实是为了沽名钓誉,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的牛的嘴呢!”于是便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也许有很多人慨叹自己没有巢父和许由的运气,但对于巢父和许由来说,这并不算运气,而是麻烦,而引起他们麻烦不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和自己身份地位不符合的盛名。
西周时候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两个名望很高的人,一个叫狂裔,一个叫华士,他们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耕川而食,凿井而饮,在当时享有十分高的声望,人们都称他们为大贤人。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到了营丘以后便请两个人出来做官,然而这两个人不愿意出山,姜太公再三邀请,这两人就是不出。于是姜太公立即诛杀了这两个人。周公旦不明白,于是他立刻派遣使者前来责问此事:“这两位都是天下难得的贤士,你为何要把他们杀掉呢?”姜太公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现在如果有一匹马,是一匹千里马,天下最好的。但是,用马鞭抽它,它不愿意前进,用上好的马料喂它,它又不肯吃——它是一匹无法控制的马。对于这匹马,即使是最笨的奴仆也不会将它作为脚力,这两个人就是这样的马匹。他俩宣称不愿臣服于天子,因此我没有办法让他们臣服;他们又不愿和诸侯交往,我也没有办法驱使他们;他们自己种粮食来吃,自己掘井求水来喝,完全不求于人,因此我也没有办法用赏罚来打动他们。他们不要名誉,不要禄位,虽然说是天下难得的贤哲,但对天下却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他们既不能为国效力,也不能为国尽忠,因此留着他们也没有用处。而且先王统治臣民,所使用的不外乎爵、禄、刑、罚,现在这两个人居然对这四种手段都无动于衷。如果听任他们不服兵役,不缴捐税而扬名于国内,那么我对国人就无法交代了。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学习模仿他们,那么国家就成为一盘散沙。只有杀掉他们,让大家都知道,我不需要那种不被好饲料诱惑,也不怕马鞭子抽打的名义上的千里马。我也要让大家知道,我将严惩那些自命清高,不把赏罚放在眼里的所谓贤士。这就是我杀掉他们的理由。”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他,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兄弟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但是不向政权低头,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三个人并不掩盖他们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高,后人称赞两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狂裔和少正卯三个人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人如果拥有和地位不相符合的盛名,往往会种下六个祸患:
第一个祸患是盛名之下,有很多事情你无法再做。盛名会将自己置于公众的关注之中,在这样热烈的关注之中,你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像吕不韦丢官还乡以后,并没有得到清闲,而是各国诸侯使节络绎不绝地来探望他,请他出山,他只能穷于应付,而并没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盛名之下,往往是失去了自由。人要想有自由,就必须抵制盛名,而抵制盛名的最好办法就是更加谦卑,更加小心谨慎。必要的时候必须离开。
第二个祸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来猜忌。还是以吕不韦为例,吕不韦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后,虽然对别国诸侯的请求一一拒绝,但是他还是让嬴政感觉到害怕。他害怕吕不韦会哪一天离开秦国,去其它国家谋职,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他更担心的是吕不韦如此有名气,所有的诸侯包括很多秦国人大概都只知道唯吕不韦马首是瞻,而忘记了他才是秦王,才是秦国唯一的主人。于是他猜忌吕不韦。后来这种猜忌越来越大,让他寝食难安的时候,他只有赐吕不韦一死,这是最保险的办法。
第三个祸患是盛名之下,容易招来阴谋。对于一个人,有人认同,就必然有人反对。认同声越大,反对声也越大,这是常理。很多人都认为别人并不比自己强多少,自己十分有能耐,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或者不屑于和别人一样耍手段。对于那些有盛名的人,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他们看来,拥有盛名的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功绩。所有的一切都是世事造就的,如果给他们好时机,他们也行。更有一种人,想到了很聪明的招数:那就是通过站在拥有盛名的人的对立面,来获得出名的机会,而且往往是义无返顾,并且打着正义的旗号。而公众是喜欢看热闹的,对于这种危及自己信仰的热闹更是绝不会错过。于是拥有盛名的人自然招来了敌人,而且是打着正义旗号的敌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拥有盛名的人不懂得谦卑,喜欢夸耀自己的功劳,很显然会使这场热闹继续。
第四种祸患是盛名之下,确实是其实难符。一个事实,经过公众的传播,很可能被夸大,因为公众传播的时候总是喜欢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判断,以显示自己对事情的独特理解。而这些主观判断也成为了下一个公众传播的事实了。所以几乎是所有的事实经过众人的传播以后,会变得离事实越来越远,越来越神话。象盛名也是这样。也许某个人通过某件普通的事情获得了盛名,众人在传播这个事情的时候,会添油加醋地增加很多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且这种主观判断会被一一归纳为事实,最后只可能更加夸大这个人的功劳,让他更负盛名。像诸葛亮辅助刘备建立蜀汉,到现在已经传为了什么样的人物?简直就是神,是大圣人。而当时的蜀汉并不这样认为,还是有很多人并不认同诸葛亮的。诸葛亮之所以有今天的盛名,也是民众一两千年来积极传播另加主观判断的结果。所以拥有盛名的人千万不要相信别人的恭维,别人对自己的判断很可能是拔高了的。这个时候自己更要谦卑,要有一种将浮名换取浅斟低唱的态度。
第五种祸患是盛名之下,人容易发狂。勾践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第一次打败了吴国军队以后,自以为自己了不起,而臣子也纷纷恭维勾践无所不能,于是勾践十分骄傲,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起来。后来一听说吴国要来进攻,便迫不及待地发动大军进攻吴国,而且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兵败的下场。盛名之下的人最容易发狂,最容易认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在以后的行动中会少了些谨慎,而更多的是以身犯险,最后导致失败。
第六种祸患是盛名之下,必须背负很多的负担。一个人拥有盛名,那么他必须背负很多的负担。比如一个人十分善于经营,经营获利颇丰,那么自然会有很多人来寻求他的资助。很多组织家世界闻名之后,会经常收到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助信,要求给予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而且信誓旦旦会回报他。这种时候该怎么做?最好的办法是置之不理,而且以后更是谦卑,但置之不理之后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盛名之下,谁能保证自己不招来别人的怨恨呢?
鲶鱼型人才要学会避免拥有和自己地位不相符合的盛名,可以从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来改变,也可以从与人交往的方式上来改变。但最根本的还是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
心态虽然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也是必须的。得意的时候不要狂喜,狂喜只能让自己丧失理智;而失意的时候也不要悲伤,悲伤于事无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范蠡始终保持了一颗平常的心态,所以他的功臣中少有的善终的人。
鲶鱼型人才在工作之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要过激,不要走极端。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当取得成就的时候,不要狂喜。一个成就的取得固然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如果离开了一些客观条件,即使自己再怎么样努力都是徒劳的。狂喜的人容易认为成就是自己一手获得的,因此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当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悲伤。一个人不如意同样也取决于很多客观条件,而并非自己没有好好努力。如果自己不如意,便悲伤起来,这是在过分低估自己的作用。况且失意的时候悲伤是于事无补的,失意的时候更应该努力奋斗。
不论是否取得成就,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有没有学到东西。如果没有学到东西而取得成就,那么这种成就是危险的,它容易让人虚骄自大。如果没有取得成就但学到了东西,那么也是成功的,因为你为下一步的大成功奠定了基础。
人们往往喜欢从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十分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从本质上讲,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别人怎么看自己,和自己并没有一点关系,何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呢?况且别人看自己肯定是有偏差的,而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完全也没有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因此如果自己失败了,只要自己觉得学到了东西,那么也是一种成功,而没有必要对别人的看法表示在乎;如果自己侥幸成功了,但没有学到东西,那么也是一种失败,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恭维而沾沾自喜起来。
当你的同时取得成就的时候,千万不要嫉妒。嫉妒只能让自己陷入不自信之中。只有不自信的人才会嫉妒。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嫉妒的。因为他相信别人能做的事情,他也能做;别人能想到的方法,他同样想得到。在他的心中,只有超越,不仅是超越别人,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泰然处之,而不会惊慌失措,也不会轻视,甚至无视。
范蠡有一颗平常的心,所以他活得很潇洒。
当勾践和吴国作战失败的时候,他并不恐慌。他十分明智地向勾践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勾践同意,吴王也同意。勾践在吴宫服苦役的时候,范蠡并没有离去,而是和勾践夫妇一起在吴宫受辱。当他辅助勾践灭掉吴国以后,他拜为上将军,他这个时候更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认识到自己应该离开。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离开,总有一天会招来杀身之祸的。而且他并没有将上将军的职位看成一种无法割舍的荣耀,他可以继续去当他的平民。于是他跑到了齐国,在齐国海滨又获得了盛名,连齐国国君都来请他出山。这个时候他再次逃亡,到了陶地经商,最后获利颇丰,名重天下,而且千古留名。
在任何时候,范蠡都是十分清醒的。他不会为哪一个国君,哪一个国家死节,他必须考虑自己的利益,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对于他来说,自己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种意识的取得和他始终保持着平常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鲶鱼型人才应该像范蠡学习这份平淡和潇洒。
我只是个医生,首富是我媳妇!出身中医世家的现代杰出青年医生方乐章,一觉醒来重生到了九十年代,成了九十年代的医学生方乐,还因为身患肺痨休学在家,成了人人嫌弃...
考古探险鉴宝收藏,侦探推理诡秘分析,戏说传承古今中外的民间悬疑文化!...
一个活在三次元世界,所有的缺点都被无限放大,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几乎无处遁形的死肥仔,只能在虚拟世界里,追寻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一次从梦中醒来,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完美男神,而他竟然是自己笔下的产物!也因为他的出现,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胖妹变女神,屌丝女作家变大明星?!不,这些都还不够!他说,他会陪她走向世界之颠,去看最高最美的风景!展开收起...
岳母好女婿,求求你别离开我女儿岳风,把我们洗脚水倒了。什么岳家柳家岳风柳萱...
建安元年,初春后世历史分类某白金大神因读者打赏太多夜夜爆更不慎猝死,意外来到汉末三国,附身张绣身上。看着刚死不久的张济,以及旁边低声啜泣的美妇绉氏,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