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八章 善于知足掌控欲望的避害艺术(第4页)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正为这一段时间老是做恶梦而痛苦。问及所梦内容,几乎全是梦见为了一点私利而与别人纠缠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好生苦恼。我便装做行家,为之解梦,劝他最近放下手中的生意,到处走走,躲一下“小人”,便可不再做恶梦。

朋友心中有事,自然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求。当时没敢与朋友直言,其实真正的“小人”是自己,是自己白日里老是想着为了蝇头小利去与人纠缠,所以才梦里不得安宁。如果整天为名利所累,万事扰心,不得安宁,即便物质生活上锦衣玉食,但精神压力不能排解,也只能悉苦万端。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当然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不可过于看重名利,过于为名利奔波不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讲究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应正确对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当然,最好的活法还是淡泊名利。因为名字下头一张嘴,人要是出了名,就会招为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挤,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种下祸根。

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从必非之。”而利字旁边一把刀,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如果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便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人生待足何时足?名利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其实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无休止的膨胀,人便不会有知足的时候。欲望就像与人同行,见到他人背有众多名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后在路的尽头累倒。知足者能看透名利的本质,心中能拿得起放得下,心境自然宽阔。

一个人如若养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但许多人口口声声说将名利看得很淡,甚至做出厌恶名利的姿态,实际是内心中无法摆脱掉名利的诱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态,未忘名利之心,所以才时时挂在嘴边。好作讨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能尽忘名利。这些心口不一的人,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怎么说,心口如一,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轻松,与人交往也会很轻松了。

淡泊方以明志

明祸福之道,离是非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智者所应懂得的道理。

懂得功成身退,远离祸患是智慧。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范蠡可谓是最有心得的人。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当此之时,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因谋划,官封上将军。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退。

勾践面对此请,不由得浮想联翩,迟迟说道:“先生若留在我身边,我将与您共分越国,倘若不遵我言,则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世态炎凉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纯系虚语,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范蠡一身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不料,樊笼业已备下,再不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乘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予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尸要他去向埋人荒冢的先王试法,分明就是赐死。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至此,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剑自刎。

《越绝书》卷六评曰:“(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云:“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观文种、范蠡二人不同结局,可知此言不诬。

范蠡的智慧不仅在从政方面,也表现在对时局大势的判断方面。在他看来,从政和务农、经商,事虽殊途,其理却有相通之处。范蠡的聪明才智在于他把握其中的奥秘,使其同归于一,从而能左右逢源,立于经久不败之地。

范蠡早年曾师事计然(一作计倪),研习理财之道。他认为:由于供求上的有余和不足,促使物价有贵、贱变化,因此应随时掌握社会余缺及需求。譬如:旱则备车乘,涝则备舟楫。农、工、商三业,均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又相互联系。比如米谷价格,谷贱则挫伤农夫的生产兴趣,谷贵则损害工商的切身利益。损害工商则财源不出,挫伤农夫则田野得不到垦辟。米谷价平,则农工商俱利。平粜齐物,则关市不乏。这就是治国理财的大道。

远在春秋时期,范蠡竟具有如此完备的经济思想和商业理论,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正是由于此,他到齐国之后,便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既能称霸强国,我用此术也必能齐家致富。于是,他举家同心协力,躬耕于海畔。不久,家产累计数十万。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长叹说:“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为不祥。”于是,他散其家财,分予亲友乡邻,然后怀带重宝,悄然出走。范蠡辗转来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朱公。他认为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便于交易,遂以经商为业,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19年间,三致千金。时人凡论天下豪富,无不首推陶朱公。

综观范蠡一生,真可谓大智大慧之人,虽有超人之才,却从不以此争名夺利。他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更知晓事君左右的危险,于是善于审时度势的他总是将自己隐匿起来,低调行事,经营于民间。即便财满物丰之时也从不炫耀,而是散财于民,重新投入市井,平淡经营,以求平安。范蠡如此低调做人,淡泊明志,可谓生存的大智慧。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满则溢、盈则亏、盛则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非人力所能扭转。有智慧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张弛有度,适可而止,不急着去碰触那个顶峰,同时也是转折点,使自己永远保持在将满未满、似盈非盈的状态,永远给自己留有余地。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不过,世事的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穷极则返,循环往复。《周易·复卦·彖辞》中说:“复,其见天地之乎!”“日盈则昃,月盈贝口食”,中国人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老子要言不烦地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人生变故,犹如环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生活既然如此,安身立命应处处讲究恰当的分寸。过犹不及,不及是大错,大过是大恶,恰到好处的是不偏不倚的中和。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常言说:“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廉颇做人太绝,不得不肉袒负荆,登门向蔺相如谢罪。郑伯说话太尽,无奈何掘地及泉,随而见母。凡事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凡事都能留有余地,方可避免走向极端。特别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务必注意适可而止,尽量做到见好就收。

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适度地打扮自己,一个成熟的男子知道恰当地表现自己。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此语殊有意味。言已开则谢,适可喜正可惧。”做人要有一种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地。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传》,谓安身立命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时人以为智见。反其道而行,结果必适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爱利,人一旦为名利驱使,往往身不由己,只知进,不知退。尤其在古代,不懂得知可而止,见好便收,无疑是临渊纵马。封建君王,大多数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难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成,名遂,身退。”范蠡乘舟浮海,得以终身;文种不听劝告,饮剑自尽;此二人,足以令中国历史臣宦者为戒。不过,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总是春风得意。人生最风光、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最短暂的时光。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就像搓牌一样,一个人不能总是得手,一副好牌之后就是坏牌的开始。所以,见好就收便是最大的赢家。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样。与人相交,不论是同性知己还是异性朋友,都要有适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同时友谊也只有在乎淡中方能见出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成仇。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即使是恩爱夫妻,天长日久的耳鬓厮磨,也会有爱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词人秦少游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不止是劳燕两地的分居夫妇之心理安慰,更应成为终日厮守的男女情侣之醒世忠告。

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极生悲一语几乎妇孺皆知,但一般人对它的理解,往往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动止失矩,结果不慎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凡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大致上可以领悟乐极生悲的含义。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雅致环境里,从贤毕至,高朋会聚,曲水流觞,咏叙幽情,这是何等快乐!王羲之欣然记得:“是日也,天朗气晴,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但是,就在“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之时,突然使人产生了万物“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哀,于是情绪一转:“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真正的乐极生悲。

类似的心情变化可以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进一步得到印证。苏东坡与客泛舟江上,“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本来是很快活的,偏偏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偏偏又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真是把一个人由乐转悲之后的难言心境写绝。饮酒本是一件乐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饮酒,往往会见物生情,情到深处反添恨。正如司马迁所说:“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

乐极生悲概括地讲,是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留恋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详情而言,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好花不常开,好景难常在的无奈和怅怀。人的情绪很难停驻在静止的状态,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更替习以为常之,心境喜怒哀乐的轮回变换也成为自然,人在纵情寻乐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虚伤怀,推之不去避之不开,因为欢乐和惆怅本来就首尾并列。所以庄子在“欣欣然而乐”之后感叹:“乐未毕也,哀又继之。”人只有在生命的愉悦中才能体会真正的悲哀。真正的丧亲之痛,不在丧亲之时,而在合家欢宴,或睹旧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间。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在生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起承转合过程中,人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合适自己的位置。孔子说:“贵在时中!”时就是随时,中就是中和。所谓时中,就是顺时而变,恰到好处。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鉴于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变化的特点,讲究时中,就是要注意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是看他会不会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并不是懦弱畏难。当人生进程的某一方面遇到难以逾越的阻碍时,善于权变通达,能屈能伸,心情愉快地选择—个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追求,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进取,是一种更踏实可行的以屈为伸,以退为进。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安身立命的大敌。当一个人在一种境地中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适可而止,见好便收,是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安身立命的艺术。

热门小说推荐
打脸之王

打脸之王

一个苦逼的小屌丝,无意中买了一个智能软件,啥是天才,一看就会,金钱,赚到手软,美女,我不稀罕,且看一个小屌丝的逆袭之路。...

相逢是前世注定

相逢是前世注定

不要了疼。忍一忍,马上就好了。男人抓住她的手,为她擦药。男朋友敢玩劈腿,她就敢给他戴绿帽子。她倒是要看看,最后谁先玩死谁。只是,三无老公摇身一变竟然成为了A国人人趋之若鹜的新贵,苏简溪接受无能。她的丈夫确实没车没房,但人家有别墅有游轮还有私人飞机啊。都说苏简溪是狐狸精,傍上金主不说,还让人家当了接盘侠。事后还是厉霆骁亲自辟谣是他追的苏简溪,孩子是亲生的!...

墨少宠妻请温柔

墨少宠妻请温柔

旁人大婚是进婚房,她和墨靖尧穿着婚服进的是棺材。空间太小,贴的太近,从此墨少习惯了怀里多只小宠物。宠物宠物,不宠那就是暴殄天物。于是,墨少决心把这个真理发挥到极致。她上房,他帮她揭瓦。她说爹不疼妈不爱,他大手一挥,那就换个新爹妈。她说哥哥姐姐欺负她,他直接踩在脚下,我老婆是你们祖宗。小祖宗天天往外跑,墨少满身飘酸我家小妻子肤白貌美,天生尤物,给我盯紧了。少爷,你眼瞎吗,明明就是一飞机场你懂什么,等入了洞房,本少早晚让她凸凹有致。众吃瓜跟班少奶奶一直都是只能看不能吃吗?滚...

国际寻宝王

国际寻宝王

一朝梦醒,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人生猛然来了一次超级转折寻宝之旅,就此开启创建了一个书友群,希望朋友们进来提意见,群号6326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