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前面提到过,唐寅在外城住了很久,也观察了很久。
后来他更是组织一批流民,去火药厂当工人。
自从有了稳定收入,这些流民才彻底安居下来。
而安定之后的百姓,首先的需求就是上学,送自己的孩子读书!
这也是王岳在城外大力推动学堂的原因所在。
百姓们追求的东西真的很简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乱世才能说的。太平年景,大家想的无非是过得更好一点,说白了,就是阶层跃升。
中华大地,从来不是顽固不化,一成不变的蛮夷之地。
从招贤纳士,到唯才是举,再着落到科举取士上面,一条向上的路,始终打开着,区别不过是宽窄而已,却从来不用寄希望来世。
安稳下来的流民,手里有了一点点积累,就迫不及待想要送孩子上学读书……要说他们希望孩子考进士,当大官,光宗耀祖,改换门庭……说实话,想的人还真不多。
但是在修建外城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发现了,那些读过一点书,哪怕只是认识一点字,能稍微写写算算的人,他们也能比普通人多赚许多。
而且飞速发展的商业,更是需要太多的人才。
有人甚至主动找上了那些心学大佬,想要跟他们商量,将一些不那么优秀,不是那么热衷科举的学生匀给他们。
为了得到人才,他们都愿意出大价钱。
激动人心的收入摆在面前,谁能不眼红心动……家里的人争先恐后,将孩子送去学堂。
唐寅靠着自己的名望,联络了不少朋友,请他们过来,充当老师,帮着兴学。
开端非常美好,唐寅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多,因此就把目光投向了京城之外,投向了那些村镇。
可唐寅很快发现,在乡村推行教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村镇,推行很顺利,可有些村镇,竟然不是这样。
比如说,刚刚还答应让孩子上学,可转过天,就反悔了。
难道谈孩子读书还不好吗?
唐寅怀着极大地疑惑,亲自去下面走访,渐渐的,他终于了解了内情。
在乡村,老百姓遇到事情,更愿意请教家族长者,尤其是那些年高有德的族老,让他们给拿主意。
毕竟上学读书,改换门庭的事情,可马虎不得。
只是令人诧异的是,许多族老乡贤居然都反对读书……读什么书?就凭你家孩子的脑筋,还能读出一个状元公吗?
还不是白花钱,白受苦!
孩子不小了,都能下地干活了,跑去学堂读书,岂不是亏了!
再说了,朝廷害人的事情还干得少了?
这才过去几年,好了伤疤忘了疼,你把孩子送去了,那就落到了人家手里,到时候管你要什么,你能不给?
好嘛,在这些人的嘴里,朝廷成了绑票的土匪山大王了。
透视神医是一本其他小说。更多好看的其他小说,请关注啃书小说网其他小说专栏或其他小说排...
嫁给这个比她大十多岁的汉子是喜如做梦都没想到的这个男人什么都好,就是块头太大,跟一座小山似的,腿长胳膊粗,还不太爱说话汉子对她特别好,还不嫌她长得丑,唯一不好的就是看她的眼神总像想把她吃了汉子小山一样挡在娇妻面前,喘着粗气阿如,今晚我们洞房吧。喜如往他身上看了看,表示很害怕,我不要,太太汉子...
请不要用你的年薪来挑战我的零花钱,因为我一个月一千万零花钱!...
弘治十一年,弘治中兴正由兴盛走向衰落,贤臣们年衰致仕,内阁三人渐渐老去,弘治皇帝励精图治,也无法将大明推向更高的太平盛世。此时,京城西北角的破旧院落中,一个书生正翻阅着史料,检查这个大明和穿越前那个,是否严丝合缝。...
...
建安元年,初春后世起点某位狗作者,意外来到汉末三国,附身张绣身上。看着刚死不久的张济,以及旁边低声啜泣的美妇邹氏,其瞬间燃起了斗志本书又名原来我就是曹贼注不喜勿入,不喜勿喷。书友群893942847VIP全订群683829176新群,老群1500被封了,需验粉丝值,先加上面那个书友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