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龚知贤竟然出马了,便是连首辅庄周放也一并跟着一起去了。当时马福来得知手下送来的消息时,是想拦都晚了。
这两个人,可都不是他马福来可以得罪的起。
当时主子又不在王府,而是去了宫里,实在是没有办法,马福来只能静观其变,这就给了贾平安以表现的机会,落实了最后一个参赛的名额。
八贤王认真的听着,听到马福来把事情前后都讲了一遍后,他就知道,这是贾平安自己想到的办法。
这个少年,同样给八贤王一种很难对付的感觉,要说他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八贤王是相信的。
要怪,就只能怪自己还是大意了,早知如此,就应该派人堵住贾家的大门,不允许任何人去探视的。
但他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怕别人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就没有这样去做。以至于事情出现了这般的变化。
现在的情况是木已成舟,他就算是以贤王之尊,想要阻拦这件事情怕也已经晚了。“哎,这或许就是命,罢了,即是如此,参赛就参赛,他终还是年轻,未必就可以显才于人前。只是你马福来,这件事情,你终还是没有做好,这样,下去领十棍自罚吧。”
八贤王还是认清了现实,决定走一步看一步再说。
“奴才谢主子赏。”得知要领十军棍,马福来是没有半点的不愿。做错事情就要被罚,这才是规矩。
至于要被打十军棍,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他还是要谢赏的。
。。。。。。
政务殿。
太子把宣国三个参赛名额给报到了父皇的面前。
宣文宗打开奏折,看到翁木柳与杜温起的名字时,脸上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这两个,一位是神童,早负盛名。
一位是次辅杜文渊亲自调教的孙儿,属于家学渊源。
这两位也是宣国早有才名的少年,属于未及冠中的少年佼佼者,有他们的名字原就在意料之内。可是最后看到贾平安三个字的时候,他不由就是一愣。
“这是。。。”指着贾平安的名字,宣文宗想到自己八弟和自己说过此人,也想到了之前太后寿诞的时候,自己的六皇子和八皇弟联合推荐过此人。
但当时他提及贾平安,不过就是顺手推舟,为的就是让他来昌都为自己赚钱,可这名字怎么就出现在比赛的名单之中了?
难道他是真有才学?
又或是八皇弟为了把事情做得更逼真一些,所以特意进行了干预,名字才出现在名单之中的吗?
皇上脸上露出了疑问,不用问,太子就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连忙解释道:“父皇,这个叫贾平安的的确颇有才情,这是他写得五首诗,请父皇过目。”
太子说着,从怀中又拿出一本奏折双手向前恭敬而递。
宣文宗身边的太监总管布达春连忙伸手接过,跟着奏折就递到了皇上的手中。
奏折之上,赫然写着的就是贾平安今天所作的五首诗词。《回乡偶书》《游子吟》《月下独酌》《霜月》《从军行》其目光落到那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字眼上时,宣文宗竟然感觉到体内有一股子冲动之感。
“好诗,都是好诗呀。”看着这份奏折,让宣文宗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半年前,宁古塔将军胡步云送给自己的那份奏折。
那里有诗二十首,首首都是佳作,署名佟维兴。
也就是看了那些诗,宣文宗对佟维兴有了兴趣,将其调回送入东宫成为了太子洗马。
这才多长时间,又一次性看到了这么多的好诗,宣文宗是大感兴趣,不断夸赞的同时,贾平安的名字更是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像。
“是的,父皇,此子作诗的能力的确不错,龚祭酒和庄首辅亲自验证过,没有问题之后,就把他的名字加入了进来。”太子站在下面,尽着一个捧哏的职责。
喜欢风起宁古塔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风起宁古塔
一串玉石手链,意外的将我和他紧紧的纠缠在一起。从此以后,我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挖坟斗小鬼周游在各种牛鬼蛇神之中。不仅如此,我还成了那位爷的保姆丫鬟兼暖床的工具。可素,我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怎么可能就屈服在那阎王爷的淫威之下?就在我要卷铺盖卷儿跑路的时候,却被一双白白嫩嫩的小手给抱住了腿麻麻,你要去哪儿?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更是齐刷刷的喊着嫂子。怎么看我都看掉进一个早就准备好的大坑。我只能流下了两条宽面条泪...
现代女孩赵芳儿一朝穿越到七十年代,什么?吃不饱,睡不好,买个东西要钱还要票,连出门都要介绍信?!幸好空间在手,钱票?古董?全跑不了,再迎娶一个高富帅,嗯谁说穿越不好?明明这日子美的不得了...
汉灵帝西园租官,要不要租?租!当然租!因为只要恰好租到灵帝驾崩前的最后一个任期,就等于直接租房租成了房东!租官租成了诸侯!所以,匡扶汉室怎么能只靠埋头苦战...
新交了个漂亮的女朋友,她居然自称小骚?正常人谁会给孩子起这种名字?看她前凸后翘一张范爷似的狐狸脸,叫什么其实不重要。何况她特别开放,交往没多久便拉着我去招待所,说要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哇哈哈,女人半夜拉男人进招待所还能有啥惊喜?准备好全套装备,今晚我就要开副本拿下她一血!没想到这荒僻的招待所中,只有惊悚和恐怖。...
一名身缠七彩恶龙肩扛古老石棺的白发青年,仰望高高在上的诸天至尊万古道祖,淡淡道诸位,我说我这石棺葬过天,你们信么?...
弘治十一年,弘治中兴正由兴盛走向衰落,贤臣们年衰致仕,内阁三人渐渐老去,弘治皇帝励精图治,也无法将大明推向更高的太平盛世。此时,京城西北角的破旧院落中,一个书生正翻阅着史料,检查这个大明和穿越前那个,是否严丝合缝。...